共生屋,未來生活的一面鏡子

日期 2003-05-24 00:00:00 | 文章主題: 幕後拍攝之設備道具

時空場景:2018年4月3日晚上,ranata散步於共生圈內有感
演出者:凝想中的ranata

  家屋,包括一切外在環境與內容物,就像自我當下的呈現一般,展現了個人當下的價值觀、喜好、人格特質及潛藏於潛意識下的認同或記憶,人們藉著選擇家屋的自由,將個人的一切信仰投射在家屋上。瞭解現在,令人忍不住思考未來,未來,一個充滿不確定、未知的前方,人們的生活將是怎樣的一番面貌?而在中國社會的價值觀下,人與人的關係又將為何?這些問題的思索,或許“共生屋”是個不錯的解答。

  共生屋,一個奠基於人與人、人與資源、環境互助共生的構想下形成的社群家屋。人際之間藉著共同參與公共事務的責任感與歸屬感將人們聯繫起來,形成一社群網絡,藉著各人的不同專長得以有效的分工並進一步解決生活中的諸多困頓。人與資源、環境間,秉持著珍惜物力、自然資源的理念,將生活作息、生活方式做一重新調整,強調日光作息,採點光源順應自然每日循環的節奏,以期節約過多的能源浪費。在能源上並加入雨水、太陽能的收集、使用系統,用以灌溉作物、烹調食物之用。而在資源、物力上建立一套自給自足的循環系統,包括排泄物、廚餘等的堆肥系統,有效地將人們生活中不斷產生的垃圾量轉化為生命生長的養分。

  除了這些運作的機制之外,共生屋本身即考量了進駐者與環境互動的各別需求,期能由進駐者身體、心靈上與環境變化間的直接反應,自主性地調節室內的環境因子,如光線、氣流、溼度等。以目前的百葉窗設計為例,可透光的設計,即使是全關的狀態,亦能讓生活其中的我們深切感受到太陽日出、日落的循環韻律,而不自覺地想和太陽同步運作。更神奇是,在獲得光線的需求下,我們仍各自保有生活的私密性,從走廊往室內望,一丁點兒也望不進去。當然囉,百葉設計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功能:調節氣流與溼度。除了東西兩面對外窗外,在挑高的地板空氣層中皆設有可自行調節的百葉窗。在天氣變化劇烈的環境中,這樣的設計尤其貼心,如寒流來時,只留一點細縫供空氣流通或改變百葉角度讓風吹不進來。轉瞬間,天氣驟變,大太陽帶來了攀高的室溫,莫愁、莫急、莫煩,轉轉百葉,熱氣就在外牆百葉及地板挑高的百葉中快速地流竄而出。風頭強勁時,甚至可感覺到風從地板中冒出的奇特觸感,強度足可吹動裙擺,就如同瑪麗蓮夢露的經典劇照一般,渾然天成。
  
  對共生人而言,共生屋不只是個遮風避雨的家,更積極的是藉由它,共生人生活其中與自然環境間的接觸變得更親切了,且在共生人的相互幫忙、合作的同時,新的生活模式漸漸勾勒清楚,映照出人類未來生活文明的希望藍圖。




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祐生研究基金會
https://www.archilife.org

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s://www.archilife.org/article.php?storyid=58